欢迎您来到北京军民融合信息咨询中心网站!

Copyright © 2017 北京军民融合信息咨询中心                                                                                                                                            京ICP备18010310号-2   网站建设:中企动力 北京

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手机:13520378018

邮箱:jmrh@jmrhchina.org.cn

联系人:张先生

 

联系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

北路72号院B座2702

扫一扫加微信

快捷服务

  • banner2
  • banner

平凡之中,铸就不凡——记“人民满意公务员”、国防科技工业局黄平

分类:
平台要闻
来源:
2019/08/01 14:08
浏览量
评论:
 
[ 发布时间:2019-07-31 ]   [ 信息来源 : 国防科工局 ]
 
  水滴是平凡的,纳百川之水汇成大海;沙土是平凡的,积无尽微土方成高山。
 
 
  “我就是国防科工局的一个细胞,核工业的一个螺丝钉。”这就是黄平对自己的定位。
 
 
  讷于言,敏于行。谈到自己,黄平最常说的一句话就说,“其实我也没做什么”。低调、务实是黄平的特点,也几乎在每个核工业人身上都能感受到。多年默默耕耘让他们置身聚光灯下时,仍不善于讲述自己的故事。“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信念已经融入他们的一言一行。
 
 
  18岁与核结缘,少年勤学,青年担纲,24年间黄平用一颗赤子心将炽热青春渲染为无言担当。勤勉敬业,用行动传承“两弹一星”精神;聪敏专业,绘就推动国际核安保合作的蓝图;自信得体,让国际友人感受中国核大国的风范。
 
 
  这就是黄平在平凡中铸就的不凡。正是无数像黄平一样在平凡中坚守的核工业人、军工人,铸就了中国坚实稳定的国防力量,护佑人民岁月静好。
 
 
  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外表平和似水的黄平,内心有滴水穿石的韧性和热情澎湃的理想,他像一股涓涓细流,汇入中国核工业波澜壮阔的大潮里。
 
 
  1978年,黄平出生在广东湛江。岭南四时如春、花果丰盛的环境,滋养了湛江人知足安乐的性格。父母给他单名一个“平”,寓意“平安就好”“平凡知足”,希望他做个平安的平凡人。
 
 
  少年黄平就是所谓“别人家的孩子”,成绩优异。15岁时,经过学校推荐参加全国初中物理竞赛获得一等奖,黄平顺利进入广东省最顶尖的高中——华南师大附中,3年后考入了清华大学。
 
 
  20世纪90年代,经济涨潮,网络初兴。黄平最初想读电子专业,却因缘际会走进了核工程的殿堂。在当时“做原子弹不如卖茶叶蛋”的大环境下,核工程并不是热门专业,确切地说是个冷门——甚至4年后,黄平1/3的同学毕业就转行去了正风生水起的互联网行业。
 
 
  黄平也犹豫过,换专业吗?但核工程像一块磁石深深吸引着他。经过反复思量,黄平毅然做出决定:不顾周围不解和质疑的目光,来到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攻读硕士。
 
 
  蝴蝶扇了下翅膀,黄平的人生轨迹发生了改变。如果说学习核工程是年少时的误打误撞,进入原子能院从事核工业,却是深思熟虑后的主动选择。在此后的岁月里,他用信念、忠诚和青春,化作一股涓涓细流,汇入了中国核工业波澜壮阔的大潮。
 
 
  春去冬来,玉渊潭的樱花开了落,落了开。黄平从原子能院来到国防科工局已经15个春秋。
 
 
  当年转行的同学很多已经高薪厚禄,黄平还像个学生一样节俭,钱包磨出毛边儿、针脚脱了线也不换,十几年前的一个蓝色公文包用到现在,已经跟着他参加了无数个国际大会。
 
 
  黄平的爱人跟他是大学同班同学,现在从事核工业的科研工作。说起黄平,她满眼含笑地说,“当年嫁给黄平就是看中他的真诚、坦荡。”他们有自己的幸福观,“我们是为了更高一点的理想选了这份工作,好的生活真的跟物质无关”。
 
 
  对淡泊名利的军工人来说,能心无旁骛地做一件事就是幸福。当心里的“我”很小很小,“国”和“民”很大很大,所求便非世俗功利所能及,不为微利所诱,不被五色所惑。
 
 
  生活中黄平温雅随和,但对工作却有科学家一样的严谨执拗。涉及核领域的国际条约和法律法规有近千份,黄平都将它们的来源、出处熟记于心,“我不能在谈判中被驳倒”。
 
 
  100多轮磋商,组织近2000人次会议,经手文字资料近100万字,坚持熬了700多个日夜……这些看起来不可思议的数字,就是黄平带领团队在中俄合作项目中创造的工作“大数据”。
 
 
  经过黄平团队的不懈努力,一年前,在国家主席习近平和俄罗斯总统普京的见证下,中国与俄罗斯签署了总造价达千亿的项目——这是迄今为止中俄核领域最大的一揽子协议。不仅让中俄核领域合作迈入新纪元,更让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更加丰富。
 
 
  “虽然工作很忙,但我们的成就感和荣誉感是别的工作给不了的”,黄平自豪地说。
 
 
  黄平脑海中珍藏了无数个激动人心的画面,印象最深刻的一个画面是在3年前。2016年3月18日,时任中国国务院副总理马凯与美国能源部长欧内斯特·莫尼兹来到北京南郊,见证了中美核安保示范中心落成。示范中心作为中美合作成果之一,写入两国联合声明。外媒对此不吝赞誉之词,盛赞这是亚太地区乃至全球规模最大、设备最全、设施最先进的核安保交流与培训中心。
 
 
  时任国际原子能机构总干事天野之弥用“Exceptional”形容核安保示范中心——这是萨马兰奇称赞2008年北京奥运会时所用的词,意思是“独一无二”。
 
 
  摘取胜利的果实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核安保示范中心从酝酿到雏形,构思、方案、论证......哪一步都不是一蹴而就。举个例子,在2011年中美两国政府签署共建备忘录后,双方单单技术磋商就进行了28轮,作为中方协调人,黄平带领团队,凭借深厚的专业知识、自信得体的外交风采、对局势的准确研判,将谈判顺利推进,最终让示范中心从蓝图变为现实。
 
 
  积跬步才能行至千里。核领域的国际条约、政策文件有近千份,黄平都将它们的来源、出处熟记于心。国防科工局原副局长王毅韧对黄平夸奖道,“你真是本百科全书”。
 
 
  “勤勉务实、经验丰富、功底扎实”,让黄平在业内获得一致好评;国际原子能机构总干事将黄平任命为国际核保障常设顾问咨询组专家。外交部军控司的同志说,“要有不清楚的事情啊,问黄平准没错”。
 
 
  “德莫高于博爱人,而政莫高于博利人”。为人民服务,就是新时代优秀公务员的公仆本色。从事核安保工作要为世界人民的安全服务,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倡导的核安全观的体现,也是中国负责任大国形象的表现。
 
 
  人民公仆,服务人民,这是“人民满意的公务员”的本色。对黄平来说,“人民”的内涵更丰富——他们护佑的是世界人民的安全。
 
 
  核安全无国界。人类要更好地利用核能、实现更大发展,必须维护好核材料和核设施安全。2014年习近平主席在海牙第三届核安全峰会上表示,我们要坚持理性、协调、并进的核安全观,并庄严承诺“协助有关国家完成微堆低浓化改造,减少核扩散风险”。
 
 
  微堆低浓化,简单来说,就是在不改变堆芯几何尺寸的前提下,将高浓铀堆芯燃料替换为低浓铀堆芯燃料,从而避免高浓缩铀落入核恐怖主义分子手中,危害世界安全。
 
 
  高浓缩铀的拆卸、运输都是很棘手的事情,尤其是核材料的空运要通过多个国家领空——既要协调不同国家获得领空通过的许可,又要绝对保障核材料的安全。这是中国首次在国外开展这类项目,没有模式遵循,没有经验借鉴。
 
 
  “没有模式,那就创造模式。”黄平带领团队迎难而上,勇担重任。他带领部门同事组建项目协调机制,制定项目路线图,协调加纳、美国、俄罗斯、捷克等国家和国际原子能机构等国际组织,以及国内安全、交通、运输等部门,历时3年终于将加纳微堆运到中国原子能院,实现了低浓度转化。
 
 
  黄平还记得,2017年8月28日,一辆大卡车缓缓驶入原子能院,车上装载的是从万里之外的非洲加纳安全运回的微堆高浓缩铀堆芯。重量仅1千克,却包含了他们近千个日夜的心血。
 
 
  德不孤,必有邻。加纳原子能委员会董事会主席夸库·安宁由衷感叹,加纳微堆低浓化工作是国际原子能机构、中国、加纳及美国在研究堆低浓化工作领域合作的典范。美国非政府组织“核威胁倡议”副主席斯陶特兰说,中国的核安全责任大国形象正日益凸显。
 
 
  通过加纳项目的经验,黄平总结出“微堆改造工作流程”,在后续尼日利亚等微堆低浓化改造项目中成功应用,为国际防核扩散与防范核恐怖主义事业做出重要贡献,赢得了国际赞誉。
 
 
  “黑暗后退一分,光明便前进一分。”黄平和他的同事们再次证明,为构建核领域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是中国核工业的重要使命。
 
 
  世界巅峰珠穆朗玛虽高峻终有顶峰,军工人的探索挑战之路艰险却没有尽头。生活中,黄平喜爱户外运动,挑战身体的极限;工作中,“勇攀高峰”的军工精神已经融入他的血液。不畏担当、忠实履职,正是军工人初心的时代光辉。
 
 
  北京海淀区阜成路甲8号。
 
 
  月色临近,夜色渐浓,办公楼八层西北一角的灯还亮着,那是黄平的办公室。不只是黄平的领导和同事,连楼里的保安和保洁,都知道这盏灯总是亮到深夜。
 
 
  大家说,就像小小的原子核蕴含无穷能量,为什么黄平纤瘦的身躯蕴藏总也用不完的力量。
 
 
  其实,在儒雅的外表下,黄平的内心坚韧、勇敢、乐观。远足登山是黄平从大学时就喜欢的运动,北京周边的山峰都留下了他的身影。登山过程伴随对身体和意志的严峻考验,反复挑战身体和心理极限,也磨炼了他的坚强性格。
 
 
  4年前,黄平来到西藏,登上了向往已久的喜马拉雅山。
 
 
  在珠峰大本营,黄平站在海拔5000多米的山地,洁白厚重的云层环绕着连绵起伏的山脉,仰望高耸入云的珠穆朗玛峰,他心潮澎湃:珠穆朗玛峰虽然高峻终有顶峰,军工人的探索挑战之路艰险却没有尽头。
 
 
  因为工作忙碌,从西藏回来之后黄平一直没有再休假。登山装备已经沉睡了好几年,滑雪板也蒙上了厚厚的一层灰,高山对他来说更多的是一种精神上的高处。
 
 
  攀登高山与科研探索很相似,都是勇于挑战未知,在团队合作下,踏踏实实一步步将想法落实的过程。向顶峰跋涉的历程只有最静得下心、埋得下头的“登山者”才能走到终点。
 
 
  同事称黄平“拼命黄郎”,真是名副其实。作为国航的金卡会员,黄平1年飞行距离超过10万里程,几乎都是出差。部门同事徐浩然说,2018年,黄平只有11天比自己走得早——包括外出谈工作。
 
 
  你要问“拼命黄郎”精力充沛的诀窍?没有诀窍,不过是心里总放不下责任。
 
 
  但就在上个月,黄平陪同局领导去俄罗斯洽谈回来,破天荒地请了一周假。
 
 
  一提起这件事,跟黄平“战友”十几年的萧黎黎忍不住眼睛湿润,哽咽地说,“后来我才知道黄平从俄罗斯回来,在机场就接到父亲病危的电话。莫斯科到北京的航班上午10点多才落地,他中午就赶回办公室,嘱咐我下午的会替他参加,又安排了下周工作,才飞奔机场赶4点多的航班......他就是责任心太强。”
 
 
  然而,黄平最终没赶上见到父亲最后一面。南桥河的水,慈父的心,孝子的泪。
 
 
  一颗赤诚的爱国心,十分为人民服务的责任心,这就是军工人的初心闪耀的时代光辉。
 
 
  其实,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称号不仅是对黄平的认可,也是对国防科工局公务员队伍的认可,更是对军工精神的认可。从“两弹一星”到东方红一号,从探月工程到“华龙一号”......不管时代如何变迁,勇于挑战、不畏艰险、对国家和人民满腔热忱,都是历久弥新的军工本色。
 
 
  诚如习近平总书记说,“千千万万普通人最伟大”。战争年代,英雄军工人意味着直面烽火、以身报国;和平时期,英雄军工人则意味着忠实履职、奉献国防。
 
 
  在国防科技工业战线上,千千万万像黄平一样拼搏进取、不懈奋斗的普通人,他们用一次次义无反顾的奉献、一次次无怨无悔的付出、一次次直面困难的担当,诠释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厚重意义。他们沉默若黄土、平凡似溪流,却是支撑中华民族脊梁的血肉,是当之无愧的平凡英雄!(王舒颖)
 

相关附件

暂时没有内容信息显示
请先在网站后台添加数据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