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布时间:2020-05-25 ] [ 信息来源: 中核集团 ] [ 字号: 大 中 小 ]
2020年5月21日,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开幕。5月22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开幕。至此2020年全国两会正式拉开帷幕。在全国疫情防控阻击战取得重大战略成果的特殊时刻,全国两会的召开万众瞩目、鼓舞士气、凝心聚力。
在此期间,来自中核集团的10名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认真履职尽责,根据核工业新时代发展特点,结合核工业新基建、发展新动能、生态环境保护、自主创新、走出去、健康中国、国家安全等关系国计民生的热点话题,积极为核工业做强做优做大、国家改革发展建言献策。
尽快制定“放射性废物管理法”
新时代党中央高度重视核工业安全发展。对于放射性废物管理,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重要批示。伴随着核工业的发展壮大,我国放射性废物治理技术和能力也不断提高。
全国人大代表,中核集团总经理、党组副书记顾军指出,我国核电迅速发展,核技术在医疗、工业、农业等应用也迅速发展。随着核电和核技术应用的快速发展,产生了各类亟待处理处置的放射性废物。但我国放射性废物管理工作严重滞后于核能发展,放射性废物长期暂存和未来管理的不确定性造成其潜在安全风险与日俱增。
因此,顾军建议:我国亟需制定“放射性废物管理法”,规范管理,进一步保障放射性废物长久安全、建立和完善放射性废物管理基础制度、破解核能发展瓶颈问题、维护国家安全、提升公众信心和大国形象。
尽快制定 “核损害赔偿法”
核能的发展伴生着核安全的风险和挑战,核损害赔偿问题在核电发展初期便受到高度重视。国际原子能机构、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以及全球发展核电的30个国家和地区都通过立法对核事故损害赔偿作出了制度安排。
全国人大代表,中核集团总经理、党组副书记顾军表示,核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我国目前还没有一部全面规范核损害赔偿的法律,难以适应核电“走出去”和核能国际合作的需要,也成为全球唯一没有对核损害赔偿专门立法的核电国家,与我国核大国的地位极不相称。
顾军建议尽快制定核损害赔偿法,他指出,制定核损害赔偿法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批示、完善涉核领域法规体系的需要,是维护社会稳定、保障国家安全的需要,是保障受害者合法权益、促进核事业健康发展的必要,是落实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实施核电“走出去”战略的需要。
“核工业新基建”发展恰逢其时 更需快马加鞭
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特征的信息化浪潮方兴未艾,正深刻改变着世界。党的十九大提出了数字中国建设的伟大战略,近期党中央又提出“新基建”战略布局。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核学会理事长王寿君认为,以数字化转型为主要特征的高质量创新发展已经是我国核工业走向世界一流的必由之路。“核工业新基建”发展恰逢其时,更需要快马加鞭。
王寿君分析指出,中国制造业经过改革开放后40多年发展和积累,已具备推进核工业数字化和装备国产化基本条件。实现核工业高质量发展,推动核工业数字化安全自主可控和装备国产化势在必行。一是建议国家相关部门对核工业数字化产业进行政策支持,促进核工业实现先进数字化转型。二是依托国家重大专项,设立专项资金,研发核工业数字化有关产品。三是依托中国核学会和国家核仪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组织开展中国核工业数字化相关标准的制定,制定鼓励国产化落地政策,积极推进应用国产数字化产品。
振兴东北推进建设高温气冷堆
东北是我国装备制造业的重要基地,装备制造业产能过剩和环境污染问题一直困扰着当地政府和百姓。
为此,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核学会理事长王寿君建议,在供暖负荷中心附近建设60万千瓦高温气冷堆,为城镇能源供给提供解决方案,为世界能源问题解决提供中国方案。
他指出,振兴东北推进高温气冷堆建设有三大优势:
一是可推动我国第四代核电技术的发展,满足海外市场推广需要,将极大促进我国先进核能技术的发展,推动“中国创造”“走出去”。
二是贯彻实施国家能源政策,优化当地能源结构。在靠近工业负荷处建设60万千瓦高温气冷堆热电联产机组,可形成大容量区域热电联产中心,代替原有中小火电机组。
三是带动核电装备制造企业发展,创造新经济增长点。高温气冷堆可拉动相关产业增长,可释放企业制造能力,给当地经济带来活力和动力。
加快启动核电新项目
启动有效内需、扩大投资是当前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稳中有进的紧迫手段。
全国人大代表,中核集团战略与管理咨询委员会委员刘巍指出,核电装备制造业是典型的技术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行业,依托核电项目,大力发展核电装备制造业,实现技术和装备国产化、自主化,对于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增加就业、保障民生、推动国内高端装备制造产能释放、拉动经济具有重大意义。
他分析认为,一台百万核电机组,建设期间投资约为200亿元,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