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布时间:2020-07-03 ] [ 信息来源: 航天科技教育联盟 航天少年科学家 ]
2020年7月3日11时10分,中国青少年科普卫星工程“西柏坡号”科普卫星(八一 02 星)搭乘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卫星进入预定轨道,卫星太阳翼顺利展开,在轨运行稳定,状态良好,标志着卫星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西柏坡号”科普卫星是由中国航天科技国际交流中心与石家庄市鹿泉区第一中学共同发起的一颗青少年科普卫星,是“中国青少年科普卫星工程”实施的第二颗中学生科普卫星。

2016年12月28日,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关怀下,由北京市八一学校和中国航天科技国际交流中心联合发起的中国首颗中学生科普卫星——“八一?少年行”卫星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北京市八一学校科普卫星研制团队的同学们回信时提到,“希望科普卫星研制团队能带动更多青少年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努力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才。”

2017年初,石家庄市鹿泉区区委、区政府、区人大、区政协领导班子带队前往北京市八一学校交流,为弘扬以航天精神为代表的科技强国理念和爱国主义情怀,延续“八一?少年行”卫星的青少年太空之梦,最终商定由石家庄市鹿泉一中与北京市八一学校结成友好学校,联合中国航天科技国际交流中心共同发起了八一科普卫星02星工程。


2017年4月,经向国防科工局报备和申请,于“中国航天日”活动中,由国防科工局吴艳华副局长向鹿泉一中学生代表授旗。2017年12月28日,八一科普卫星02星工程正式命名为 “西柏坡号”科普卫星工程,并正式启动。


“西柏坡号”科普卫星(八一 02 星)采用 2U 立方体卫星构型,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下属航天东方红卫星有限公司研制,卫星载荷为微型光学遥感相机和可编程教育载荷,设计轨道为 644km 太阳同步轨道,搭乘由航天八院研制的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发射。

“西柏坡号”科普卫星(八一02星)高清图
“西柏坡号”科普卫星(八一 02 星)将进行四项太空实验任务,包括:
(一)遥感相机拍照实验。卫星搭载微型光学遥感相机,入轨后进行对地拍摄和数据应用,并由学生团队结合地理课程和编程课程设计对卫星的拍照任务进行程序控制。
(二)卫星可编程载荷交互实验。卫星搭载一块可编程教育载荷,学生可以使用 Python语言编写程序并实现在轨上传,与卫星进行双向交互,控制卫星完成预定实验任务。
(三)软载荷接收实验。卫星搭载了两项软载荷:与石家庄西柏坡纪念馆合作的西柏坡精神软载荷;与央视少儿频道合作的“快乐向未来”全国青少年梦想软载荷。卫星在轨期间,学生可通过部分学校地面站开展卫星软载荷接受实验。
(四)无线电通联实验。卫星提供 UV 频段通信载荷,业余无线电爱好者可通过卫星开展语音转发和接收卫星遥测信号等实验。


据中国航天科技国际交流中心副主任、航天科技教育联盟秘书长周岫彬介绍,在科普卫星的研制过程中,中国航天科技国际交流中心与鹿泉一中联合设计开发了符合学生特点的航天科技教育课程,提升学生对航天探索的兴趣、综合运用跨学科知识提升素质能力的目标,学生综合素质普遍得到提升,视野得以扩大。通过卫星工程,聚集了航天科技教育联盟校的资源,促进了校际学生相互之间的交流;通过研究性课题的立项、调研、开题、中期指导、结题答辩,推动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学科创新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在2019年六一儿童节前夕,科普卫星试验队的成员代表光荣地登上央视六一晚会,与“共和国勋章”获得者孙家栋院士、航天员刘洋面对面交流,向全国青少年征集了近百件梦想。这些梦想此次也搭载八一02星发射上天,点亮全国青少年的梦想星空。该科普卫星同时搭载了音频载荷测试版,为中国航天科技国际交流中心、新华网、中国网、我们的太空创新实践中心等单位联合主办的“孩子的声音上太空”航天科普公益活动做了技术测试。









“中国青少年科普卫星工程”是在国家航天局、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等单位的指导支持下,由中国航天科技教育联盟实施的一项科普工程。该工程旨在国家基础教育改革和国际太空竞争的背景下,提高国民科技素养,培养学生具备开阔的国际视野和竞争意识。工程实施的首颗青少年科普卫星“八一少年行”于2016年12月28日成功发射,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不久的将来,工程03星、04星将由太原市进山中学校、哈尔滨工业大学附属中学学生试验团队参与研制。
中国青少年科普卫星工程网站(http://sat.castea.com.cn)也于发射当日同步上线,科普卫星工程及其他民用卫星数据资源将开放共享,并结合卫星在轨数据进行卫星应用地面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