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北京军民融合信息咨询中心网站!

Copyright © 2017 北京军民融合信息咨询中心                                                                                                                                            京ICP备18010310号-2   网站建设:中企动力 北京

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手机:13520378018

邮箱:jmrh@jmrhchina.org.cn

联系人:张先生

 

联系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

北路72号院B座2702

扫一扫加微信

快捷服务

  • banner2
  • banner

军民融合促发展 拥军爱民谱新篇

分类:
平台要闻
来源:
2018/08/29 23:07
浏览量
评论:
发布时间:2018-08-29     信息来源:贵州省军民结合主管部门
 
    贵州省沿河土家族自治县位于贵州省东北角,地处黔、渝、湘、鄂四省(市)边区结合部的乌江中下游,是乌江流经贵州的最后一个县,素有“黔东北门户,乌江要津”之称。
 
    1934年5至7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简称红三军)在贺龙、夏曦、关向应的率领下,与黔东人民共同在该县谯家镇开创建立了黔东革命根据地——黔东特区革命委员会。
 
    曾经是一片红色沃土,许多革命先烈在这片土地抛头颅洒热血,留下诸多感人的故事。如今,在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的关键时期,沿河66万人民与驻地部队继承革命先烈的光荣传统,发扬红军精神,党政军民齐心抓双拥,群策群力协力创辉煌。
 
    据悉,该县有武装、武警、消防等4支驻沿部队,有退伍军人6000多人,有优抚对象2815人。连续4届被评为“省级双拥模范县”,谱写了军民共建和谐、幸福、美丽沿河新华章。
 
    健全机制强化宣传
 
    沿河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双拥创建工作,做到了组织机构、政策落实、运行机制、经费保障“四到位”。及时调整以县委书记任组长,县政府县长任常务副组长的双拥工作领导小组。22个乡镇(街道)和县直相关部门相应也成立双拥工作领导小组,落实了专(兼)职工作人员具体办公。449个村(居)和部分企业建立了拥军优属服务组,形成党政军三位一体、“两新组织”广泛参与、乡镇(街道)村全覆盖的双拥工作组织领导体系和服务网络。
 
    出台了《沿河土家族自治县进一步加强双拥工作的意见》《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双拥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职责》等文件,明确了创建工作的目标、任务和责任,使军地各单位责任更加清晰,任务更加明确,并把双拥工作纳入了年度目标考核。
 
    建立了以黔东革命委员会旧址、县档案馆为重点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4个,以民族高级中学、沿河四中、民族小学等为重点的校园教育基地10个。
 
    在交通要道和公路沿线制作大小型永久性双拥宣传标牌1500张。在县城区重点场所设置电子显示屏3个、宣传展版16面,在银行、医院、车站、旅游景点、大型购物商场等公共场所设立军人优先服务标志117个。
 
    协助拍摄了《雄关漫道》《迫降乌江》等红色文化影视作品。四年来,先后向《贵州日报》《铜仁日报》《沿河报》等省、市、县主流媒体刊播双拥专题节目8期,新闻226条。
 
    完成了《红三军在沿河》《红色黔东》等书的编印工作。同时,开展中学生军训12期,参训人员1.5万人(次)。
 
    举办国防教育培训班38期,组织干部群众上国防教育课123场(次),受教育群众达到3万人(次),干部职工和部队官兵受教育面分别达到了95%和100%。
 
    把《国防教育法》《兵役法》《军人抚恤优待条例》《义务兵安置条例》等法规政策作为普法的重要内容。在每年征兵期、春节、八一建军节、国庆节等重要节庆日,广泛开展双拥宣传教育。
 
    先后组织县乡两级举办大型军民联欢晚会6场(次),军地座谈会8次,军地之间开展体育竞赛活动6场(次),开展军事日、军营日活动8次。
 
    军民共建绿色屏障
 
    近年来,沿河围绕创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目标,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全面落实“绿色贵州”行动和创建绿色发展高地的重要举措,突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主题,坚持改善生态环境、加强生态修复、严格生态保护、普及生态文化,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封山育林,努力实施“天蓝、地洁、水净、山青”四大行动,真正让沿河青山常在、空气常新、土壤常净、碧水长流。
 
    每年初驻沿官兵与干部职工、群众等共同携手在高速公路和国道两旁、乡镇(街道)荒山荒坡、以及村级公路两旁等地植树上万株,筑牢乌江生态屏障。四年来,驻沿官兵出动1.5万人次,完成植树造林、封山育林、退耕还林14.68万亩;
 
    在每年的“6.9”生态日,驻沿官兵积极积极参与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开展白色垃圾清除活动,以实际行动倡导广大市民要爱护环境。四年来,共出动官兵500余人次,打捞处理垃圾100余吨。
 
    同时,该县将生态发展与产业发展有机结合,以南丰蜜桔、空心李、油茶等为主体,发展精品水果示范园区,让山村变美,让村民变富。位于该县淇滩镇皂渡村总投资2亿元,占地1万亩的玫兰图斯田园综合体省级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也是重点打造的产业扶贫示范园。自2015年10月启动实施以来,已种植多兰特玫瑰、红叶樱花、紫薇、香樟等1000多亩,观光木栈道、景观亭等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有序推进。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该县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开展植树活动旨在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充分发挥生态建设在该县脱贫攻坚中的重要作用,紧紧围绕“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建设目标任务,着力改善生态环境及发展环境,做好生态扶贫工作,发展绿色产业,拓宽“生态脱贫”路子,进一步增强全民绿化意识、参与意识,号召和动员全县各族群众广泛参与美化家园、绿化城市,全面提升沿河形象,全力推进该县“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创建和“省级双拥模范县城”创建工作。
 
    拥军爱民鱼水相依
 
     军爱民、民拥军,军队与人民鱼水相依。该县每年春节、建军节等重大节日,都对驻沿部队、退役军人等进行走访慰问,了解他们在沿的工作、生活等情况,为他们送去党和政府的关怀和温暖。同时,为了加强军队的建设,在县财政极度困难的情况下,足额保障县人武部、武警中队、消防大队一定运转经费,让驻沿官兵、武警战士在沿期间,安心为沿河的安全保障、经济社会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在部队建设、优抚安置、宣传教育等方面给予优先支持。
 
     四年来,该县累计投入国防基础建设经费3522万元,双拥创建经费464万元,用于驻沿部队“四房一体化”等建设。县直相关部门还积极发挥自身优势,为驻沿部队铺设水泥路4条,新建改建训练场3个、训练室2个,修建篮球场4个,配送电脑、复印机、音响、空调、电视机、洗衣机等设备设施,改善了驻军官兵的工作、生活环境,千方百计帮助驻军改善工作、生活环境条件。
 
    与此同时,县武警中队、人武部、消防大队等官兵和武警战士,经常深入敬老院、儿童福利院开展义务劳动、扶贫帮困等志愿服务活动,为老人和孩子们送去关怀和温暖。县消防大队,每次遇到旱灾或火灾,他们都在现场组织救援。
 
    县人武部通过“双带双扶”活动形式,为贫困家庭献爱心、为孤寡老人送温暖。先后投入20万元,援建了夹石镇老寨村希望小学;投入10余万元,帮助解决思渠镇塘堡村文化活动中心、泉坝镇会议中心项目资金缺口;投入经费5万元,捐赠县第六完小学生军训服128套,并在该校建成该县首个“准军事化管理示范小学”;投入7万元,为泉坝镇马家村购买黄桃苗10000株,出动民兵200余人次,帮助该村建成200亩黄桃生产基地,解决了该村无集体经济的空白;与塘坝镇四塘完小和泉坝镇马家村小达成定点帮扶协议,并投入9万元完善其基础设施。同时与县司法局联合成立“军人军属法律援助站”,为驻沿官兵开展法律宣讲160余人次,协调解决涉军维权7起。
 
    县武警中队长期坚持开展学雷锋活动,帮助驻地困难户、烈军属义务劳动,定期到县中心敬老院为院民服务,为失学儿童捐款3万余元。并与贫困学生结成帮扶对子,捐赠1.2万元,使22名贫困学生重返校园。
 
     县消防大队投入15万元,为中寨镇大坪村援建一个“双拥水窖”工程,解决了该村668人的饮水困难;投入12万元,在沙子街道十二盘村建成“三纵三横”消防管网,从源头上增强了该村抵御火灾能力。积极参与驻地抗旱救灾,每年出动车次上百余次,运送生产生活用水上千吨,惠及周边14个乡镇、20余万人;
 
    该县还先后投入资金800多万元,修缮了席正铭将军纪念碑、苏联空军金角罗夫烈士墓,新建了八宝山革命烈士陵园,搬迁了后坪乡烈士陵园等。截止目前,该县有军警民共建点10个,乡镇(街道)人武部与村(居)共建文明新村点200个。
 
    强化联防联治工作取得实效。驻沿武警、消防和民兵预备役承担了县境内的防洪抢险救灾任务,积极组织开展反恐维稳战备演练、防控警报试鸣疏散演练、洪涝灾害应急救助演练等近似实战性的训练,全面提高了后备力量遂行多样化军事任务的能力。
 
    四年来,先后组织官兵和民兵5000余人次圆满完成山体滑坡、山火扑灭、应急维稳、抗雪救灾、抗旱救灾等急难险重任务,输送战备食盐725吨,疏通公路300余公里,为群众送水2万余吨。参与县“两会一节”等重大活动和节日安保执勤20余次,为保护全县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保障各项活动顺利进行、维护社会治安秩序作出了贡献。在严打和禁毒等专项斗争中,配合地方出动兵力近200人次,抓获犯罪嫌疑人121人,有力震慑了犯罪,维护了地方社会和谐稳定。
 
    军民融合促发展
 
    四年来,县规划建设局、国土局等单位在规划审批、土地征用、设施配套等为部队建设开设绿色通道;县法院在审判工作中对涉及有关退伍军人诉讼案件的诉讼费实行减、免、缓等政策;县民政局、人社局等单位组织开展了退役士兵职业技能培训26期,培养军地两用人才835人。同时,县里相继出台退伍军人自谋职业享受工商、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积极鼓励农村退伍军人自谋职业、创办实体。目前已在退伍军人中培养劳务输出、种植养殖等自主创业致富带头人4人。
 
     甘溪镇退伍军人杨进红通过学习养殖技术,成立红发农牧农民专业合作社,养殖山羊300多只,黄牛80多头,共计年收入80多万元,解决贫困人口临时就业100人。
 
     深入开展科技拥军。该县广泛开展“援建军营图书室,共建学习型军营”活动,与县武警中队、消防大队和武警水电部队等驻军单位开展结对共建工作,共购买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技等书籍10000余册。累计组织文艺演出团队到驻地部队开展慰问演出6场。
 
    广泛开展社会拥军。组织和引导“新经济组织”、“两新组织”等参与双拥创建活动,积极发挥企业在退伍军人安置、随军随调家属安置和科技拥军等方面的作用,33个非公组织(企业)与驻沿部队结对子开展“军民共建”活动12余次,激发企业单位的拥军热情。
 
    全县各类重点优抚对象抚恤金、优待金严格按照国家规定标准按时足额发放。老复员军人定期补助由2015年每人9420元提高到了每人14220元;“两参”退役人员生活补助标准由2015年每人每月360元提高到了每月550元。发放60周岁农村籍退役士兵生活补助金530万元。
 
    在做好涉军安置工作中,认真落实军转、离休干部安置及退伍军人安置政策。四年来,该县先后接收退役士兵67人,安置36人,自谋职业31人。发放城镇退役士兵自谋职业一次性地方补助428.3万元。按照义务兵家庭优待金的“三统一”政策,发放义务兵家庭优待金360.5万元,切实保障了优抚对象的合法权益。
 
    同时,该县累计发放重点优抚对象个人门诊资金25万元,医疗补助资金15万元。四年来,累计为优抚对象缴纳城乡居民医疗保险42万余元,为514名重点优抚对象解决临时救助15.4万元,为14名1—6级残疾军人缴纳城镇职工保险并全额报销医疗费用。实施大病医疗救助1600人次75万元,投入财政资金340万元,为965户优抚对象实施了危房改造,解决了他们的住房困难。
 
    目前,该县双拥工作正紧紧围绕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同步全面小康,建设百姓富生态优实力强的美丽沿河而不懈努力。
 
(信息来源:多彩贵州网)
 

相关附件

暂时没有内容信息显示
请先在网站后台添加数据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