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布时间:2020-10-13 ] [ 信息来源: 《人民日报》 ] [ 字号: 大 中 小 ]
今年是我国风云气象卫星事业发展50周年。50年来,我国风云气象卫星事业从零起步、发展迅速、成效显著。迄今,我国已成功发射17颗风云系列气象卫星,目前7颗在轨运行,实现了对大气及地球多圈层系统全球化、精细化综合探测能力,气象卫星综合性能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为保障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做出了突出贡献。
据中国气象局预计,10月份,西北太平洋和南海海域可能有4—5个台风生成,其中,有1—2个登陆或显著影响我国华南沿海地区。面对复杂的台风形势,天气预报员们心中有底:风云气象卫星时刻监测着风云变幻,提供着及时、丰富的观测数据,台风踪迹一览无余。
今年是我国风云气象卫星事业发展50周年。50年来,气象和航天科技工作者不断攻坚克难、求实进取,我国风云气象卫星事业从零起步、发展迅速、成效显著。迄今,我国已成功发射17颗风云系列气象卫星,目前7颗在轨运行,形成了极轨、静止两个系列的综合观测星座,实现了对大气及地球多圈层系统全球化、精细化综合探测能力,气象卫星综合性能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为保障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做出了突出贡献。
“风云卫星是知冷知热的百姓星,自力更生的创新星,联合协同的合作星,服务全球的中国星。”国家卫星气象中心主任、风云气象卫星工程总设计师杨军说。
经历了从无到有、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部分领域领跑的跨越
半个世纪前,周恩来总理高瞻远瞩地提出“搞我们自己的气象卫星”,并于1970年亲自批准研制气象卫星的任务。
“这些年来,我国风云气象卫星事业经历了从无到有、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部分领域领跑的跨越。”中国气象局党组书记、局长刘雅鸣表示。
1988年9月7日,我国用长征四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风云一号A极轨气象卫星,获取了清晰的遥感图像,从此告别了完全依赖外国气象卫星数据的历史。
回忆起目睹卫星升空的场景,2019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曾庆存感慨万千:“我当时热泪盈眶,距离我们决定放自己的气象卫星过去了近20年,终于有志者事竟成!”
1997年6月10日,我国将风云二号A静止气象卫星送入太空,标志着我国继美国、欧盟之后,成为第三个同时拥有极轨和静止气象卫星的国家及地区。
2008年和2010年,我国成功发射风云三号A、B试验星,实现了极轨气象卫星升级换代,技术指标与世界先进水平相当,我国气象卫星技术迈入世界先进行列。
2016年12月11日,我国成功发射第二代静止气象卫星——风云四号A星,东半球成像时间由30分钟提高到15分钟,对中国区域可实现每5分钟一次的观测覆盖,最高分辨率从1.25公里提高到500米。
2018年6月5日,风云二号系列收官星H星成功发射,成为肩负服务“一带一路”建设使命的“一带一路星”,开启了风云卫星国际服务的新纪元。
随着“风云家族”发展壮大,卫星应用效益进一步充分发挥,我国初步建成了涵盖各级气象部门,面向行业和国际用户的卫星遥感综合应用体系。发展了云、辐射、大气、陆表、海洋以及大气成分等上百种遥感产品,产品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为各行各业提供了精细化的卫星数据产品服务。
为防灾减灾、生态文明建设等提供有力支撑
风云气象卫星是我国重要的空间基础设施,是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民生福祉的“天眼”。
今年汛期,我国长江流域等地遭遇历史罕见汛情,风云卫星在防汛救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7月中旬,卫星通过连续监测发现,鄱阳湖地区虽然强降水弱化、水位下降,但未来长江上游仍有强降水过程,长江九江段水位将持续超警,对鄱阳湖水位具有顶托作用,延缓退水速度,相关圩堤会面临较大压力。气象部门据此建议,保持鄱阳湖周边圩堤巡查力度,加强圩堤除险和群众转移安置工作。
精密的卫星观测是提高气象灾害监测预警时效的关键因素之一。这些年来,风云卫星帮助我国不断提升天气预报预测准确率。目前,利用风云卫星可开展台风、暴雨、强对流、大雾、沙尘、霾等灾害性天气,以及洪涝水体、森林草原火灾、高温和干旱等地表环境的监测。
“风云三号极轨卫星组合,每天6次巡查我国各大江河流域和湖泊,为天气预报和抗洪抢险决策提供数据支持。”杨军介绍。
风云气象卫星工程副总设计师唐世浩表示,在台风监测中,风云卫星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自风云二号卫星投入运行以来,截至今年8月底,西太平洋生成的566个台风、登陆我国的165个台风,监测无一漏网。风云四号卫星投入运行后,我国对台风、暴雨等灾害天气的监测识别时效从15分钟提高到5分钟,24小时台风路径预报平均误差从95公里减小到71公里,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风云卫星生态遥感服务在生态文明建设中作用突出。风云卫星能够对整个地球环境进行综合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