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创新 释放陕西军民融合独特魅力


图为西安航天基地军民融合代表项目——中科院国家授时中心。 资料照片

今年7月,西安阎良国家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以下简称西安航空基地)入区企业——西安博赛旋压科技有限公司研制生产的3600立式旋压机正式投入使用。这是目前亚洲最大的数控全自动立式旋压机,该产品突破了高温合金、钛等有色、难熔金属旋压制品的形成工艺难题,为军民融合领域特种旋压制品生产提供了全球领先的解决方案。

从健全发展体制机制,到完善政策法规体系;从军民融合承载能力不断增强,到产业集群化发展态势良好;从“军转民”“民参军”齐头并进,到国防建设与经济发展相互协调、相互促进,陕西军民融合提速增效,高质量建设的产业园区,成为陕西军民融合由初步融合向深度融合过渡,进而实现跨越发展的“助推器”。

要素融合的高新路径

今年7月8日至12日,四川出现大范围强降雨,嘉陵江流域亭子口段洪水流量刷新了有历史记录以来最大实测洪水。而由西安航天自动化公司设计制造的上百套大坝闸门控制系统,对大坝泄洪起到了关键性作用,让大坝经受住了严峻考验。

西安航天自动化公司是西安高新区的一家“军转民”企业。紧扣市场脉搏和持续的创新,让这家公司成为国内知名的工业自动化与智能化解决方案提供商,公司客户遍及20多个国家和地区。

市场化和创新,是西安高新区企业的制胜之道,也是西安高新区推动军民融合发展的关键词。西安高新区军工企事业单位和民营高技术企业密集,是西安市乃至我国西部地区发展军民融合产业的重点区域。西安高新区军民融合产业发展局局长王栋介绍,西安高新区聚集了一批国防系统骨干单位,形成了航空、航天、电子、兵器、船舶、核等门类较为齐全的军工板块。“从全国范围来看,具备这种资源优势的园区少之又少。”王栋说。

因市场化程度高,西安高新区引来众多企业入驻。数据显示,目前,西安高新区涉军的军民融合企业达274家。民口企业中,至少具备四证(保密认证、军工质量体系认证、军品承制资格证和军工科研许可证)之一的民口企业有68家,四证齐全的有21家。11家大军工集团中有8家在西安高新区投资布局,主要是以军品预研为主的应用技术研究机构。

筑巢引凤来,还得让凤飞起来。据了解,西安高新区每年拿出2亿元,支持国有军工科研院所改制、科研协同创新体系建设、企业国际化拓展、承担国家重大项目、企业军工资质提升、“民进军”等,形成了“6+N”军民融合产业扶持政策体系。同时,西安高新区还促进创新驱动战略和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相结合,创建了西安高新区军民融合科创中心,主要承载“涉军”服务平台和前沿技术研究;鼓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四研究院建立了西安航天技术军民融合科创中心。

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企业及政府多个主体共同参与,使信息、技术、人才、资本、设施、服务等多种要素相融互动。

西安高新区通过科技大市场统筹科技资源,建立起了以公益性和开放性为基础的平台架构和共享机制。在“公益+市场”模式下,科技大市场基础公共服务平台改造为“多接口”式平台,构建起科技资源的跨区域高速网络通道;在全国率先提出“西安技术经理人”服务模式;成立技术转移概念验证中心(POCC),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嫁接新的商业模式和市场渠道……模式上的创新,打破了平台间的分割壁垒,实现了区域内全要素资源的统筹利用,使区域内“分散、分割、分离”的要素资源实现高效集聚。

“专业”园区活力竞相迸发

有别于西安高新区的发展路径,西安航空基地、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以下简称西安航天基地)、西安兵器工业科技产业基地(以下简称西安兵器工业基地)等均具有强烈的“专业”色彩。

西安航空基地是我国唯一以航空为专业特色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我们以大型飞机项目实施为契机,推动航空产业体系从军品型号研制体系向军民融合发展体系转变,同时积极引导民营资本和国际资本参与航空产业发展。”西安航空基地管委会发展策划局局长协理成智说。截至目前,西安航空基地注册企业超过1100家,民企占比超过85%,300余家企业从事航空相关业务,已取得军工资质并从事军民融合产业的“民参军”企业超过60家,占比位居全省各开发区前列。

西安航天基地走出了一条军地共建共赢的新路径。作为军民融合示范园区承载区,西安航天基地依托北方通用电子集团、中科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等科研院所,培育壮大航天装备制造、卫星及应用、航天技术应用、航天器测控四大产业集群化发展,统筹发展新能源新材料、高端智造、通用航空、云创经济等新行业、新业态,构建起军民要素资源交汇、军地技术互动创新、军民产业融合升级的平台,总投资超过1100亿元。

作为军地协调发展的典范,西安兵器工业基地采用了“军工+地方”的产业园区推进方式,由陕西省、西安市政府及经开区与中国兵器工业集团有限公司联合共同建设以高新技术为先导、军民融合的产业聚集区。目前,该基地“装备制造、光电信息、新能源新材料”三大产业发展格局已经形成,基地共落地产业化项目30个,总投资150亿元,具备了实现300亿元产出规模的承载能力。军民融合特色产品销售额占园区主营业务销售收入的74%以上。

军民融合特色产业格局加速形成

军民融合产业园区的高质量发展,推动陕西省军民融合产业集聚度不断提高,产业发展全国领先。

数据显示,陕西省国防军工、“军转民”、“民参军”企业数量超过千家,居全国前列。其中,“军转民”企业有300多家,产值过亿元的80多家,转化技术成果2000多项,军工民品产品持续保持增长态势,生产规模不断扩大,成为支撑军工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力量。军工民品已从最初的一般消费品、低层次工业品,向与军工技术同源或工艺相近的高端装备制造和高技术产品转变,形成了民用航空、民用航天、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材料和新能源等军工特色主导产业,人工影响天气系统、智能印刷包装机械、高端节能成套设备等产品占领国内主要市场。

“民参军”企业和项目阵容不断扩大,取得保密资质的民口配套企业达到589家(其中民营企业452家),产品服务于各军兵种,配套单位涉及各大军工集团成员单位,配套层级从零部件、元器件和材料逐步向系统和整机提升,配套产值居全国第二,12家企业在创业板上市和新三板挂牌。2017年,全系统实现营业总收入2780亿元,同比增长12.3%,营业总收入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的12.4%;工业总产值2367亿元,同比增长10.25%。

目前,陕西省主要军工民口企业正在向西安航空基地、西安航天基地、西安兵器工业基地、西安高新区等基地园区聚集,汉中航空智慧新城、宝鸡航空装备产业园、西安船舶科技产业园、卤阳湖通航基地加快建设,“空天”“翱翔”“兵器”等一批军民融合小镇初具规模,全省军民融合特色产业格局正在加速形成。(记者 汪曼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