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核工业:在改革中新生 在开放中崛起


 
[ 发布时间:2018-12-20 ]   [ 信息来源: 中国核工业杂志 ]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改革开放这一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选择,拉开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大幕,也缔造了震撼世界的“中国奇迹”。随着党和国家工作重点转移,中央对国防科技工业实施战略调整,从以军为主转向军民结合到军民融合,推动国防科技工业投入国民经济建设。
 
 
  核工业是国家战略性高技术产业,对保障国家战略安全、能源安全、科技安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面对改革开放的形势要求,核工业做出了“保军转民”的战略调整,把重点转向服务国民经济建设。
 
 
  逐浪前行,勇立潮头。创造“两弹一艇”辉煌的中国核工业从此翻开了第二次创业的新篇章,铸就新辉煌。
 
 
  走向工业化、国际化、企业化、现代化
 
 
  改革开放40年,我国核工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可概括为四大转折:军转民走向工业化、内转外走向国际化、部门转实体走向企业化、大转强走向现代化。
 
 
  军转民走向工业化。改革开放前,我国核工业取得了“两弹一艇”事业的光辉成就。但核工业产量、产值小,带有研制性、试验性,强调的是有、先进、可靠,而不是量多。军转民后,形成以核电为龙头,带动科研设计、核燃料生产、建筑安装和仪器设备制造等整个核工业的全局发展。核电装机容量跃居世界第四,铀浓缩拥有分离功跃居世界前列,我国核工业才名副其实地被称为“工业”。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央对国防工业提出了“军民结合”十六字方针,1983年3月,中央批准“原子能工业逐步转到为国民经济服务的方针”,后来将这一方针概括为“保军转民”。
 
 
  调整转民是核工业历史性、全局性的战略转移,是全行业产业结构、企业结构的大调整,难度非常大。核工业转民开发缺资金、缺项目、缺技术、缺经营经验,产品跨行业,竞争十分激烈。面对这些困难,当时部党组提出“发扬老传统,迎接新挑战”的动员令,激发了广大职工爱国、敬业的热情。逐渐地,核工业从刚开始的转民探索,到中小起步、滚动发展,再到利用外资、引进技术,逐步形成一定的规模。到1996年,民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80%,有效地保持了“队伍不散、人心不乱、留住骨干”的稳定新局面。
 
 
  20世纪90年代初,秦山、大亚湾核电站相继建成后,党组提出“军民结合,以核为本,发展核电,多种经营”的发展方针。通过发展核电,带动核工业全局的发展,使核科技工业的队伍在国民经济中发挥重要作用。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十一五”规划的建议》,明确电力发展方针为:“优化发展煤电,有序开发水电,积极发展核电”,带来了核电发展的春天。经过十几年的努力奋斗,截至2018年11月,我国建成核电机组45台,总装机容量达到约4600万千瓦,在建11台,配套发展核燃料各环节技术和产能得到了大幅提升。
 
 
  随着国际形势的发展,党的十八大对国防科技工业作出了“军民融合式发展”的战略部署,进一步推动核工业进入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新阶段,战略核力量建设和核能开发利用得到进一步协调发展。
 
 
  内转外走向国际化。国家改革开放为核工业发展带来难得的机遇,核工业加快“引进来、走出去”,发展的方式也由独立自主逐步走向开放合作。
 
 
  1980年2月,我国核工业对外窗口——中国原子能公司成立。中国核工业先后与4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科技交流和经贸合作关系,在核电、核燃料体系和核技术应用方面开展了广泛的国际合作。1984年,中国加入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1995年加入世界核电运营者协会(WANO),逐步走进国际核能发展的大家庭。
 
 
  1978年12月,邓小平在中法两国政府签订一项合作协定前,表达了中国向法国购买两座核电站设备的意向,这是我国核工业走向开放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上世纪90年代,我国先后向加拿大、俄罗斯等国引进了秦山三期重水堆、田湾VVER压水堆,加快了核电的发展,也为我国后来自主化规模化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进入新世纪,我国又与美国、法国合作,引进三代压水堆AP1000及EPR技术。
 
 
  铀矿冶炼由单一采用湿法冶金过渡到大部分采用地浸堆浸技术。1999年6月,第一个地浸基地在新疆开工建设。该项目广泛吸收了国外地浸采铀的先进技术,在技术上做了大的改进,采用了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自动化程度高,自动监测系统较完备。
 
 
  1983年2月,中阿签订《核能合作协定书》,中方为阿尔及利亚设计建造重水研究堆。1987年1月正式签订合同,创下了当时出口项目的两个全国第一,即高技术大型成套设备和技术出口全国第一、单项技术出口合同金额全国第一。该工程1993年建成验收,被誉为“南南合作的典范”。
 
 
  1991年12月15日,秦山核电站并网发电后,巴基斯坦希望中方帮助建设30万千瓦核电站,两国于1991年年底签订了合同。该工程于2000年7月顺利建成发电,使我国成为第8个成套出口核电站的国家。此后又赢得了3个30万千瓦核电站出口合同以及卡拉奇2、3号核电项目“华龙一号”出口合同,我国核电“走出去”的步伐提速。
 
 
  部门转实体走向企业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核工业在管理体制上有两次大的变化。第一次是1988年9月16日,经国务院批准,核工业部改为中国核工业总公司。总公司实际上是行政性公司,明确兼有政府职能。第二次是1999年7月1日,在中国核工业总公司基础上,改组成立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中国核工业建设集团公司,实行政企分开,走企业化道路。
 
 
  核工业管理体制由政府转变为企业后,最大的变化是经营理念和经营方式的转变。强化了成本意识、效益意识,始终将经济效益放在突出位置;强化了自主创新、自主发展意识,抓住发展中的关键环节,集中全力快速提升集团公司核心竞争实力和综合实力。集团公司按照中央关于军工企业调整改革的部署,进行大幅度的产业结构调整改革。两大集团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持续增长,连续多年获得国资委年度业绩考核好评。企事业单位科技、经济实力跨上了新台阶。
 
 
  现代企业已经把营利性与社会责任、公众事业、国家意志融合起来,与客户的利益协调起来。还要特别强调的是,核工业作为重要的国防企业,肩负着事关国家荣辱兴衰的光荣职责,必须把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这也是军工文化的本质特征。核工业企业文化是继承和创新的结合。半个世纪来,我国核工业在创业征途中,既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业绩,也孕育形成了“两弹一星”精神和“事业高于一切,责任重于一切,严细融入一切,进取成就一切”的核工业精神。这种精神贯穿于整个核工业发展历程,激励着一代代核工业人献身核工业发展,是核工业永恒的精神财富,也是核工业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在这一阶段,无论是企业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还是核安全文化都得到全面提升。
 
 
  大转强走向现代化。进入“十一五”规划期间,国务院通过了《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2005~2020年)》,这是我国核电从起步、示范进入批量、规模发展的转折。核电体制也由原核工业部(集团公司)抓总、主管、统一归口,转向多业主、多供应商、多元化开发建设和管理。2012年10月,国务院再次讨论并通过《核电安全规划(2011~2020年)》和《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2011~2020年)》。
 
 
  2014年3月24日,习近平主席在海牙核安全峰会上首次提出以“发展和安全并重、权利和义务并重、自主和协作并重、治标和治本并重”为主要内容的中国核安全观。在我国核工业创建6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又作出重要批示:核工业是高科技战略产业,是国家安全重要基石。要坚持安全发展、创新发展,坚持和平利用核能,全面提升核工业的核心竞争力。
 
 
  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核准建设“华龙一号”三代核电技术示范机组。要求通过实施示范工程,形成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设备与核心技术,为核电装备“走出去”开展第三方合作创造有利条件。2015年6月15日,李克强总理又考察了中国核电工程公司,详细了解“华龙一号”,称赞“华龙一号”是中国装备的代表,表示:“你们为我撑腰,我为你们扬名。”
 
 
  “华龙一号”示范工程——福清核电5号机组于2015年5月7日正式开工,标志着中国自主三代核电技术走向工程建设的新阶段。2015年6月10日,中国核能电力股份有限公司在上交所挂牌上市。这是中国核电入主资本市场谋求发展的重要一步,将进一步提升中国核电的社会知名度和品牌影响力,此后中国核建和中国同辐分别相继在上交所和港交所上市。
 
 
  建成更加完整、自主、先进的核工业体系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核工业人以履行国家使命,建设更加完整、自主、先进、高效的核工业体系为己任,克服重重困难,投入国民经济主战场,始终坚持自力更生、自主创新,勇攀核科技新高峰。迈入新时代,核工业牢牢把握国家核安全形势,坚持国家战略为先导,在“科技引领、创新驱动”方针的指导下,坚持安全发展、创新发展、军民融合发展,取得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我国核工业的科技水平和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为我国战略核威慑能力的提升提供了坚强有力的保障,在国际上的知誉度和影响力显著提升。
 
 
  核特色产业做大做强做优。核电产业实现规模化发展,核工业在核反应堆研发、核电站设计、设备制造、工程建设和运行管理等方面积累了大量的经验,部分领域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实现了核电自主化、系列化、规模化发展,形成秦山、田湾、福清、海南、三门等多个核电基地。核燃料循环产业形成寓军于民的科研生产体系,在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构建了国内开发、国外开发、海外贸易、战略储备“四位一体”的铀资源供应保障体系,进入世界铀资源国家前列,有效保障了我国战略核力量建设和核能发展对核燃料的需求。核技术应用产业发展取得重大突破,同位素及其制品领域继续处于国内引领地位,部分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达80%以上;辐射加工、核仪器设备继续保持一定的核心技术优势,部分产品打破国际技术垄断,填补了国内技术空白,工业源、辐照钴-60源、中子源等的经济效益显著。
 
 
  核科技工业体系自主完整,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中国建立了世界上只有美、俄、英、法等少数几个国家才拥有的完整的核科技工业体系,包括核基础研究、核电、核地质、铀矿冶、铀转化、铀同位素分离、燃料元件制造、乏燃料后处理、放射性废物处理处置以及科研试验、设计、核安全保障等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核工业完整体系的建立有效地保持了我国的核威慑能力,也充分保障了我国核电等产业发展的需求。
 
 
  核工业形成了门类齐全、专业配套的核科技体系,构建了一批实力雄厚的核科技研发机构和平台,培养并形成一支素质高、能力强的各类专业人才队伍。科技创新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综合性核科技研发基地、核动力研发基地以及先进核燃料技术研发平台,先进核材料技术创新中心、先进核动力研发中心,中国实验快堆、中国先进研究堆、后处理放化实验设施、核聚变环流器二号A装置等一大批核科技研发设施先后建成投入使用。
 
 
  核工业开放合作不断深化。中国核工业在核科学技术、铀资源勘探开发、核燃料循环、核电项目建设与运营、核环保工程、后处理、核技术应用等多个领域参与了广泛而深入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华龙一号”作为先进三代核电技术的品牌已经树立,巴基斯坦核电机组运营、建造顺利,尼日利亚微堆低浓化改造有序实施,中俄核领域重大项目、中法后处理厂合作稳步推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核领域交流和培训不断加强,潜在核能合作目标国关系进一步培育发展,逐步形成了全方位、多渠道、宽领域、深层次的国际合作格局,中国核工业的国际知名度与竞争力不断提高。
 
 
  核工业安全水平持续提高。核工业自创建以来一直把核安全放在各项工作首位,始终保持良好安全纪录。核安保工作处于国际先进水平,核材料做到“一克不少,一件不丢”。高浓铀低浓化取得重大成果,为提升全球核安全水平做出突出贡献。核设施退役治理成效显著,核设施退役工作全面推进。核退役治理能力体系基本形成,飞凤山中低放固体废物处置场建成投运,形成了西北、西南、华南等区域处置能力,同时积极推进新的处置场建设,确保放射性废物安全处置。
 
 
  深化改革续写新篇章
 
 
  改革开放40年来,核工业突飞猛进的发展,使我们深刻体会到,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强军首责、坚持创新发展、坚持军民融合、坚持安全发展、坚持深化改革、坚持开放合作、坚持体系完整、坚持文化自信,加快形成统筹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的新型核工业体系。
 
 
  坚持党的领导,确保核工业正确航向。坚持党的正确领导是核工业战胜困难、应对挑战的根本保证。无论是举国之力发展核工业,还是积极发展核电事业,抑或调整产业结构,始终不渝地坚持走自主创新之路,核工业的每一个紧要关头,每一次峰回路转,都离不开党的坚强领导,离不开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指引,离不开各级党组织履职尽责发挥政治核心作用和战斗堡垒作用,离不开广大党员身先士卒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坚持强军首责,无条件完成军工科研任务。核工业始终坚持强军首责,坚持国家利益至上,主动作为、扎实工作,无条件高质量完成各项生产科研任务,有力支撑战略核力量建设,确保核工业在国家安全中的压舱石地位。
 
 
  坚持创新发展,打破核工业技术封锁。从“两弹一艇”的研制开始,核工业发展史就是一部自力更生、自主创新的历史。自主创新是核工业立家之本,实践证明,核心技术是从国外买不来的,必须坚持以我为主、自主创新。改革开放40年来,核工业坚持自主创新,打破国外核技术封锁,建设与核产业链配套的创新体系,形成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三代核电品牌“华龙一号”、CF系列高性能核燃料元件、铀浓缩离心机等核工业全产业链技术及产品,使我国屹立于世界核大国之列。
 
 
  坚持军民融合,促进核工业持续发展。核工业是典型的军民融合产业,既是国防科技科技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战略核力量的物质和技术基础,又是实现能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量。
 
 
  坚持安全发展,确保核工业生命线。坚持以发展求安全、以安全促发展,是核工业最基本的责任。核工业始终坚持“安全第一、质量第一”根本方针,始终坚持核安全是核工业生命线理念,坚持发展与安全并重,坚持核安全与环保和核能、核技术利用事业同步发展,确保核与辐射安全、环境安全、职工和公众健康,始终保持良好安全记录,未发生二级及二级以上核事件、环境污染事故和重大安全生产事故。
 
 
  坚持深化改革,释放核工业发展活力。2018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中核集团与中核建设集团实施战略重组。此次重组将加大我国核工业资源力量整合,优化核工业结构布局,推动核工业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
 
 
  坚持开放合作,发出核工业自主强音。坚持贯彻国家开放发展战略,在对外交流与合作中积极探索,不断创新合作机制,不断扩大合作范围,不断提高合作层次,发出中国声音。
 
 
  坚持体系完整,奠定核工业发展基石。目前我国拥有完整的核科技工业体系、核技术研发体系和核燃料循环生产保障能力,这个有机整体是我国核事业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是确保我国核威慑力量发展、保障国家安全的基石。
 
 
  坚持文化自信,传承核工业优秀精神。在核工业60多年的发展中,最终凝练形成了“事业高于一切,责任重于一切,严细融入一切,进取成就一切”的核工业精神,这是核工业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作者 郑庆云:中核集团科技委原副主任、原中核总政研室主任;周超然、刘达 中国核科技信息与经济研究院)